春节长假,港澳游整体回暖******
【环球时报综合报道】内地与香港免检疫通关后第一个农历春节长假结束,赴港澳的旅游项目在春节期间整体气氛有所回暖。
根据香港入境处的统计数字,从年三十(1月21日)至初四(1月25日),香港各口岸共有41.7万多人次入境,其中内地旅客6.6万人次,占总入境人次约16%。内地访港旅客入境高峰出现在初三,共有1.6万多人次抵港,当天经高铁西九龙口岸入境人次最多。
5天农历春节长假期间,香港总出境人次54.2万,其中香港居民出境45.3万人次,占总出境人次约84%。港人外游高峰是在除夕,有超过10万人次出境,当天最多人经落马洲支线管制站离境,其次是机场。
连日来,香港尖沙咀广东道成为旅客购物热点,不少内地游客拖着多个行李箱来港消费,部分名店需要排队进入。有内地游客表示,过去3年因疫情关系,较少购物,这次来港将尽情消费;在家过完年就立即买车票来港,主要购买化妆品、护肤品、手袋和婴儿用品。香港旅游业议会主席徐王美伦称,受惠于通关,尖沙咀一些名店及珠宝店生意上升,当中有30%来自内地游客,市道开始复苏。她说,由于航空公司和人手等配套未准备好,估计到明年,旅游业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。
另据港媒1月29日报道, 香港旅游界立法会议员姚柏良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表示,两地实施免检疫通关后,业界整体气氛好转,但农历春节期间内地访港人数仍不及疫情前的每天10多万人次,核酸检测仍是旅客最大考虑。他呼吁特区政府尽快与内地商讨取消核酸检测及开放旅行团。
据《澳门日报》1月29日报道,澳门特区政府28日公布本月21日至27日入境旅客统计数据,结果显示7天共有45.1万人次访澳,日均6.44万人次,同比上升297%。其中,内地旅客共有26.47万人次,同比增长149.7%;香港旅客共16.47万人次,按年上升2601.8%。
澳门旅游局局长文绮华表示,春节期间旅客量超乎预期,日均入境旅客超过6.4万人次,比当局之前估计的4.7万人次多,主要原因是香港旅客大增,但暂时未能估算春节期间增加的旅游经济效益,需视入境人数等不同方面的情况。澳门旅游业议会会长胡景光称业界喜出望外,从数据可以看到,港客占比约三成,比例比以往有所增加,相信是有赖澳门特区政府在1月8日放宽通关措施后,实时针对香港市场进行大量宣传推广,并推出优惠。他说,元宵节过后直至五一黄金周前夕,向来是旅游业传统淡季。接下来须持续加强对香港市场的宣传,如在现有交通、消费等优惠基础上叠加推出住宿优惠,持续吸引港客访澳。(杨伟民)
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处理好三对关系******
作者:于家明(北京市委党校第23期局级研修班学员)
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必须坚持系统观念,强化辩证思维,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,在乡村发展、建设与治理中处理好效率与效益、有形与无形、硬件与软件的关系,稳步推动乡村振兴“提档升级”。
在乡村发展中兼顾效率与效益的关系。效率指向数量和速度,效益保证质量和安全。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,要提高效率,更要提增效益,切忌随意搬用效率至上的衡量标准,轻易套用其他领域的发展模式,甚至简单挪用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,而应兼顾效率与效益,既要坚定改革决心,也要保持历史耐心,确保乡村发展稳中求进、循序渐进、持续推进。一是蹄疾步稳地推进城镇化。只有处理好城乡关系,才能切实推动城乡二元结构调整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。这既需要顺应农民进城务工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趋势,也要处理好进城农民的定居、就业等问题,让农民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,避免因为过度追求城镇化速度而造成的风险矛盾和社会动荡。二是完善乡村产业利益联结机制。既要鼓励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下乡,拓展乡村产业的市场空间,也要设立必要的“防火墙”,真正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的设计和落地,尽可能地让农民参与到产业链条中,合理分享产业增值收益,实现外来资本和乡村发展的共赢。三是把握好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尺度。一方面,要着力于改变分散、粗放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,通过推动规模化生产、科学化管理、精细化运营,加大农业现代化的前进步伐;另一方面,要着力避免片面追求大干快上的倾向,坚决防止越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承包关系的底线,坚决防止违背农民意愿、片面追求生产要素的集中和农业规模化经营,秉持实事求是、循序渐进的原则,尊重农民的选择权,引导和帮助农民选用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农业生产方式。四是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。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在这个问题上要算经济账,更要算政治账。如果只停留于一般的成本计算和交易互换,或是只着眼于农业生产总量而忽视结构性的缺失,就难以保证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。所以,主产区、主销区、产销平衡区都要树立保面积、保产量的责任意识,只有饭碗一起端、责任一起扛,才能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在乡村建设中协同有形与无形的关系。与城市相比,乡村在功能定位、空间形态、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显著不同,要时刻牢记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,始终遵循立足农村实际、体现乡土特点、符合农民意愿的基本原则。一是坚持规划先行,做到分类施策。要在充分掌握乡村的历史渊源、民俗文化、现实状况、农民呼声等信息的基础上,合理确定村庄建设规划,是立即启动建设还是深入研究论证,是原址建设、村庄合并还是异地发展,都要因地制宜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二是注重风貌保护,彰显乡村特色。要保护好乡村的传统景观、特色风貌和文化根脉,尤其要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,增强乡村的生态涵养功能,打造现代版“富春山居图”,让乡村成为“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地方。三是推动机制创新,挖掘生态价值。在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指引下,在政府多年来持续开展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持下,如何让生态化的空间资源成为一种生产资料和发展要素,激活大量沉淀的实体资产,为乡村建设赋予更多的开发价值,迫切需要在非标准化的产权界定、资源定价、市场交易等方面加大机制创新力度,更好为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改革、推动农村空间资源生态化开发、让农民获取更加多元和长期的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。
在乡村治理中融合硬件与软件的关系。当前,乡村既保留着农业社会形成的原子化、慢节奏、自循环的传统生活方式,也经历着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塑造的组织化、快节奏、交互性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。因此,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,既包括硬件意义上物质层面的现代化,也包括软件意义上精神层面的现代化。一是要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体现农业农村优先。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,进一步推动教育、卫生等公共服务下乡,并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、共建共享,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全民普惠、城乡一体。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。“给钱给物,不如有个好支部”,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是实现乡村善治的“关键少数”。要突出抓基层、强基础、固基本的工作导向,为基层赋权增能、下沉资源,创造更好的干事创业条件;要锻造一支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,并大力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建功立业,让党的“三农”工作决策部署切实转化为农民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有获得感的具体成效。三是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基层实际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。乡村与城市有着不同的治理逻辑,要立足于农村依然存在的“熟人社会”特点,警惕项目工程思维和政府体制运作方式过分介入农村基层治理,避免农村基层成为失去政治动能和自我调节功能的被动治理对象,通过不断完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,将法治的刚性、德治的柔性和自治的韧性有机结合,持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持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效能感,真正实现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生动局面。
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。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“三农”工作,要以系统观念认识和处理乡村发展、建设、治理中的重要问题,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,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,奋力书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。